說到山東美食,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煎餅卷大蔥,可咱山東人不單喜歡吃這個,還喜歡吃火燒,沒吃過山東火燒,可別說你來過北方↓↓
萊蕪口鎮火燒——
口鎮方火燒是萊蕪面食中的一道名吃,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加工歷史,由趙家村朱創制。
那還是咸豐年間,經營農桑的朱茂敏,想在商埠集結的“口子街”(即今天的口鎮)做點生意,但又一時無著落。那年家中蓋房時,村里一下子來了40多號幫忙的人,真是出人意料。房子蓋得倒是快了,可準備晚飯成了一大難題,家里人跑了幾處饃饃房也沒湊夠這么多人要吃的饅頭。無奈之下,朱茂敏決定自己用“死面”(即沒有發酵的面)烙火燒應急。初做的“死 面”圓形火燒似“打狗餅子”,這是喪葬中的一種冥食,怎么能給活人吃?隨之,朱茂敏就把火燒做成橢圓狀?!八烂妗睓E圓火燒做出來,大家一嘗都說好吃,并出主意讓朱茂敏加工了到街上賣。朱茂敏認為,把火燒當生意做既要好吃也得好看,于是他參照古錢幣樣式,把火燒由橢圓型改成了“凸”型。后來,為了便于在盤中擱放,他又去掉“凸”的上半部做成了四方形,名曰“朱氏方火燒”。
別看方火燒就單純白面而做,但技巧很多。一般要5公斤面配0.003公斤鹽、1.5公斤水(溫度在30—40攝氏度),加三次水揉三遍,使和出的面均勻細膩無氣孔。通過制劑、細揉、搟皮、抹上少許豆油,卷起來再搟成面帶,手一拽,把兩頭折起,疊成方形,蓋上木錢印,即成火燒胎。然后將其放入平鍋里加熱定型,再放進焦炭爐內膛周圍燒烤。爐內要燒上好的焦炭,爐火不大不小,燒烤過程中要常翻,直至火燒中間脹起、表面呈黃褐色即可出爐。
剛出爐的方火燒外酥內軟,稍放些時候吃,剛柔相濟??阪偡交馃^其他面食耐儲存,夏天放3到5天不變質。同時因其性“干”,具有易消化、健脾胃之功效。
萊蕪口鎮火燒的好“伴侶”——塊豆腐
方火燒好吃,還在于它有一個好“伴侶”——— 塊豆腐。朱應光說:“當初很多老顧客來買方火燒的時候都勸我,再賣點其他的小吃啊。光咸菜不行,上點軟和的、熱乎的?!崩现炜紤]了很長時間,終于決定賣豆腐吧,主要是豆腐價格便宜,老百姓也都能接受得起。 吃豆腐蘸點什么???豆腐好做,;料難調。朱應光用了近十年的時間,反復更換調味品,終于制作出了現在這個口味獨特的豆腐蘸料?!昂芏嗬项櫩?,在這里吃完了還帶走這個醬,很受大家歡迎?!?/p>
挎包火燒——形狀受“中山裝”啟發,至今仍受歡迎
說到這挎包火燒,還是有來頭的,相傳民國初年,激進的年輕人剛剛脫掉長馬褂,以穿中山裝看作一種時尚。人們把中山裝的四個兜習稱挎包,燒餅鋪的師傅受其啟發,于是仿制衣兜,做出了與燒餅完全不同的面食“挎包燒餅”,因其口感味道特別,流傳近百年。
吃火燒的時候一般會夾上豬頭肉享用,外酥內韌,別有一番特色。
濰坊肉火燒——還未出鍋先聞其香,人臉大小,皮薄而軟
濰坊肉火燒在濰坊具有難以動搖的地位,每天早晨,無論哪個火燒鋪子前面,都排著長長的隊伍,大家都趕著剛出火燒爐的火燒要,色彩艷麗,火燒散發著面香、餡香、火燎香,自家鏊子做出來的肉火燒也一樣入味,只是大多數人嫌麻煩而已。
關于這種火燒出現的年代也有相關記載,清朝乾隆年間,鄭板橋擔任濰縣知縣,恰逢濰縣連年受災歉收,他勤政廉政,開倉放糧,帶領老百姓積極抗災,百姓的生活逐漸回到正軌。市場恢復繁榮景象,各種濰縣地方小吃出現,火燒也在這時候出現.。
濰坊肉火燒具有皮酥柔嫩、香而不膩等特點,想吃正宗的肉火燒還得來濰坊吃,外地人做不出這個味道。
火燒——曾獲乾隆題字,因不給日本人做燒餅店面被毀
范鎮火燒又稱泰山火燒,最早叫“徐家燒餅”,正宗的的范鎮火燒是用精制面粉,鹽,驢油,花椒,芝麻等材料混合而成。
相傳創始人徐暢曾奉乾隆帝旨,做燒餅,博得皇帝贊譽,御筆題寫了匾額,從此名聲大振。
抗日戰爭時,因徐家傳人不給日本人做燒餅,日本人便把徐家所有店鋪房屋化為灰燼,同時燒了歷代皇帝、王公大臣所賜的幾十幅題字!日本投降后,逃難在濟南的五世傳人徐連功,才得以回到了家鄉范鎮,重整旗鼓,干起了老本行。
小編學生時代常吃這種燒餅,真的是可以干吃上癮的那種餅子~~
曹州燒餅——吃包子吃餡,吃燒餅吃蓋
曹州燒餅是山東省魯西南民間名吃之一,其狀圓如月,紅中透黃,外焦里嫩,香酥可口!曹州燒餅用料考究,燒餅用小麥精粉,經過和、盤、揉、摔等多道工序,包上用香油、鹽調和的茴香、花椒等多種佐料而成的油瓤,再經過切花、盤沿、涂上一層糖稀、表面沾上芝麻仁,即貼入爐內燒烤。
那爐內的燒火用的是木炭,木炭是專門用果木樹的樹干做成的,用木炭火拷出來的燒餅味道獨特!“吃包子吃餡,吃燒餅吃蓋”,不信,您去魯西南風味店品嘗一下,不過現在街道邊有用鐵板烤的燒餅吃不出家鄉燒餅的味道來。
盛家火燒——三把火就得熟,吃過之后不覺得口干
盛家火燒講究三把火就得熟,故又名三把火火燒,剛出爐的火燒,一面酥脆,一面柔軟,中間白中透黃,層次分明。吃時不粘口,不噎人,吃過之后不覺得口干。
相傳,“三把火火燒”起源于南方,是由云南人闖關東時將制作手藝帶到盛家的。二十世紀30年代,該村的盛德本到朝鮮謀生,在朝鮮開店專門制作“三把火火燒”,華僑和朝鮮人爭相購買。一位朝鮮老人說:“當時盛先生作的圓餅(火燒)是小吃的緊俏貨,他的店一天到晚顧客盈門,供不應求?!?/p>